首页 > 产业动态

中药生态农业最新进展及展望

来源:《采药翁》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1-04-23 08:42:14

5645

中药生态农业最新进展及展望

 

郭兰萍1,康传志1,周涛2,韩邦兴3,王晓4,杨野5,黄璐琦6*

 

1. 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2.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3. 皖西学院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4. 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5.昆明理工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6500316.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本文通过回顾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历史和梳理其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提炼出了中药生态农业的四方面原理、存在的四方面问题及今后发展的五点建议。

 

中药生态农业的主要原理为:产量及综合收益相关的生态位原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相关的生物多样性原理;中药材品质提升相关的逆境效应原理;中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结构稳定原理。

 

中药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生态种植模式与配套技术有待完善;多位一体的产业耦合有待加强;中药生态农业的品质保障体系及优质优价模式有待形成;对中药生态农业示范推广的认识有待提高。

 

中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建议为:加强全国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中药生态农业;继承与创新并重,加强中药生态农业理论与实用技术的研究;加强产业耦合,实现中药生态农业从生产型向多位一体的复合型模式转变;强化标准及品牌,构建中药材生态产品品质保障体系;加大宣传教育,促进中药生态农业示范推广。

 

综上所述,开展中药生态农业已具备了较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虽然发展道路上仍存在一定问题,但能够找准发展方向,是具备非常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中药农业发展领域。

 

中药生态农业的概念在2015年被提出,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2019年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历经短短5年时间就能获得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不仅表明中药生态农业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更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人民群众中药材用药质量和安全的高度重视。快速发展的中药生态农业不仅成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也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巨大作用。5年来,中药生态农业在理论、模式、技术方面涌现出一系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药生态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当前,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表现出了新的特点,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总结成果、分析问题,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思考和定位,对于进一步促进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中药生态农业发展历史和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中药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中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1.中药生态农业发展历程

1.1 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历程

生态农业最早由美国土壤学家W. Albreche1970年提出[1],之后一直不温不火,21世纪才进入快速发展期。到2016年底,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具有生态农业数据,全球有机农地面积比2000年增加了750h㎡,增幅达15%,全球生态有机食品(含饮品)的销售总额从不到150亿美元增长到900亿美元[2]

 

几千年来,中国以天人合一为主导的朴素生态农业思想支撑着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李文华院士等指出真正的、比较完整的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是在中国,而不是在西方”[3]1980年,我国在银川召开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首次提到生态农业的相关内容。1982-198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农业要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农业技术优点,走投资省、耗能低、效益高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道路[4]1993年由原农业部等7部委局组成了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重点部署51个县开展县域生态农业建设,并在2000年部署了第二批50个示范县,同时提出在全国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任务[5]2004年之后,中央一号文件一直把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作为重点任务。众多学者从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实际问题出发,将我国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的理论、模式和相应的配套技术,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6]2018年,生态文明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表明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从2005年到2018年,中国境内生态有机作物种植面积从46.4hm2增长至313.5hm2,种植面积增长近7[7]

 

1.2 中药生态农业发展历程

 

中药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的产生一方面与国内外绿色生态的发展潮流有关,另一方面是近三十年来快速发展的中药材种植行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所推动。如中药材的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均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尤其是以化学农业为模式的中药种植模式导致中药材质量下降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的安全用药,也严重影响了中药材产业的良性发展。这些中药种植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更加急切的呼唤中药生态农业的落实。

 

2004年,郭兰萍等首次提出中药资源生态学的概念,提出中药资源生态研究应关注植物体内所含次生代谢产物组成及含量与环境的关系[8-9]2006年,科技部首次支持了全国19家单位共同参与的科技课题有效恢复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该研究在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后,郭兰萍等多次撰文提出中药生态农业的概念、模式,指出中药生态农业是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2017年,科技部支持了全国30家单位共同参与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与应用2018年,在第二届全国中药资源大会上,郭兰萍等提出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的中药生态农业四不宣言,指明了未来中药生态农业的前进路径和愿景。同年,黄璐琦院士提出的中药材生产八化发展中,强调了中药种植生态化。同年,科技部重点领域支持了中药生态农业创新团队的建设[10]。根据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相关专家对21个省市区的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中药材生态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

 

2019年,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表明中药生态农业已成为我国中药农业的国家战略。2020年陕西、云南、甘肃、福建等地陆续出台深化落实举措,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同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也要求各省组织实施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利用中央对地方转移资金在全国各省设立《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及质量保障》项目,要求各地积极推进中药生态种植,建立质量保障平台,同时支持了由行业内外十多家单位组成的道地药材生态化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这表明我国中药生态农业研究进入多学科交叉及应用推广的新征程。

 

2.中药生态农业的最新研究成果

2.1 中药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2.1.1 中药生态农业的概念

郭兰萍等分析了生态农业与化学农业的区别及其特点,指出生态农业是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进而提出了中药生态农业的概念[11-14],即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以确保中药材质量和安全为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为指标,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设计、布局、生产和管理中药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15]。郭兰萍等通过梳理生态农业、生态种植、中药生态农业、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生态农业模式、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有机农业、自然农法、生物农业、可持续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等相关概念,并系统比较了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发现依据产地环境及农业投入品标准,指出中药生态农业对种植环境的要求和投入品的管控与有机产品相当,认为在真正合乎规范的操作中,虽然不以认证为目的,但中药生态农业产品在安全上已达到有机产品要求[15]。有机农业的标准要求高于绿色农业,更高于无公害农业,无公害农业对环境的要求低于中药材GAP的要求。指出中药生态农业对种植环境的要求和投入品的管控与有机产品相当,认为在真正合乎规范的操作中,虽然不以认证为目的,但中药生态农业产品在安全上已达到有机产品要求[15]。郭兰萍等指出生态农业是知识更密集,需要利用时空尺度的系统设计和规划,实现生物防治、物质能量循环、景观布局等目标,从而使农业生态系统更具复杂性和稳定性,最终确保环境和中药材的优质安全[15]。被公众所熟知的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只是中药生态农业中的一种模式,或者不投入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等也只是中药生态农业的管理模式之一。

 

2.1.2 中药生态农业的特征

中药生态农业具有生态农业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14]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追求生态平衡,通常不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及生长调节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设计形成内部组成与结构较复杂的能自我维持的系统,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和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重视综合收益,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强调间作套作轮作等栽培模式,重视农副产品的循环利用,坚持减少废弃物输出;实现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药生态农业还具有其独特性。中药材独特的药物属性要求中药生态农业过程管控应以药效物质的积累为核心。中药材中次生代谢产物是中医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其治疗效果取决于中药材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而非总量。但不同来源、不同产地、不同栽培、采收加工常会导致中药材中的次生代谢产物相差悬殊,导致药材疗效差异甚至影响用药安全。在中药材生产过程中,干物质的积累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通常是一对矛盾体,大量农业投入品的施用在保障产量的同时会导致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减少,甚至改变次生代谢产物间的比例,而降低中药材质量或造成药效的丧失。这都提示中药生态农业对投入品的使用应更加谨慎。符合药用植物原生生境的自然环境是开展中药生态农业的理想场所。药用植物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多数中药材栽培历史短,品种基础薄弱,尚未形成成熟的耕作制度。次生代谢产物通常是药用植物的应激反应产物,在受到病虫害、水分胁迫、光胁迫、温度胁迫、养分胁迫等自然环境胁迫时积累量增加,人工栽培改变了中药材的生活环境,其造成的胁迫变化会导致中药材次生代谢紊乱,从而造成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及配比的变化改变,最后造成中药材品质的改变。因而,在农田构建中药生态农业系统技术难度及成本都较大,选择符合药用植物原生生境的自然环境开展中药生态农业是理想的选择。因此,郭兰萍等提出道地药材的拟境栽培的策略[16]。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发布后,很多自然生境里有药用植物分布的山区林地及荒坡野地等区域更加成为中药生态农业的首选之地。中药生态农业具有无可比拟的市场竞争优势。多数中药材的产地和市场都在中国,其生产、加工及使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基本都掌握在我国劳动人民手中,基本不存在由国际市场带来的竞争压力。因此,通过系统的产业及市场设计,一定会克服生态农业早期人力及物力投入较大,回报周期长的问题,既可以较快地实现中药材产业的高品质升级转化,又可以持续增加农民的综合收益。

 

2.2 中药生态农业核心原理

2.2.1 产量及综合收益相关原理

中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理[14]包括整体效益原理、生物对环境协同进化原理、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互惠共生原理、道地性原理、限制因子作用原理、逆境效应、植物-土壤反馈原理等[11]。在中药材产量形成中,主要涉及以下原理:限制因子原理。只有在限制因子范围内药用植物才能存活,从而形成产量。生态位原理。每个生物均具有其独特的生态位,合理运用生态位原理,可实现不同时空光、气、热、肥各类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增加产量。整体效益原理。优化生态农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达到高产、高效、持续发展的目的。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中药生态农业通过类似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产品的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模式提高了综合收益[11]

 

2.2.2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相关原理

中药生态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原理[17]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原理。群落及生态系统自动平衡能力随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增长。合理布局,增加生态农业系统多样性,即可获得较好经济效益,更可以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原理。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使食物网上有更多的环节和更多的有丰富功能的有机体,加上不使用农药,使得中药生态农业系统中会形成多条完整的食物链,甚至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成的复杂营养关系为食物网,各种生物成分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传递形成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而抑制单一物种的独大或泛滥,最终实现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互惠共生原理。在生态农业的生态系统中,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共生的模式,引入特定物种,利用各个组分的互利共生关系,达到防止病虫草害的目的。生态位原理。利用生态位之间的竞争,引入相应物种,阻止一些有害的杂草、病虫等的侵袭,达到以草治草、以虫治虫的目的。植物-土壤反馈原理。中药生态农业系统中粪便等废弃生物物质的存在,延长了食物链的长度,提高了生物能的利用率,改善了土壤环境,促进了有益微生物的积累,提高了植物-土壤的正反馈,增加了药用植物的长势和抗病能力。药用植物自身防御原理。不少药用植物所产次生代谢产物是生物防御物质,口感差且具有生物农药的特性,通常不是昆虫的首选进食对象。因而在中药生态农业生产中,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可极大控制虫害的发生。

 

2.2.3影响中药材品质的相关原理

影响中药材品质的原理主要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协同进化原理[18]。药用植物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进程中,会不断积累更利于生存的遗传及表观遗传相关变异,因而特定环境成为其品质形成的重要条件。道地性原理[18]。中药材品质与当地气候和土壤因子密不可分,中药材生态种植需因地制宜,切忌盲目引种。逆境效应原理[19]。药用植物在长期面临某些特定胁迫时,会通过合成和积累特定次生代谢产物而对环境胁迫进行防御,因而适度的环境胁迫可能诱导次生代谢产物的累积。

 

2.2.4可持续发展相关原理

可持续发展相关原理主要包括:结构稳定原理[11]。自然条件下,生物与环境协调进化的结果是生态系统内各组分及结构具有稳定性。中药生态农业尽可能维持自然生境,低干扰低投入品使用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自适应原理。当遇到外界干扰或压力后,相对复杂的生态系统可通过自组织在一定范围内逐步恢复。因此,提高中药生态农业系统的自组织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目标之一[11]资源循环原理。加强非药用部分的综合利用,生产废弃物生态消纳与循环利用,种植养殖及加工的深度融合,可实现中药生态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20]效益协调一致原理。构建自然-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协调一致的复合系统,可以更好地发挥系统的整体综合效益,形成良好的循环经济模式[11]可持续发展原理。中药生态农业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求在生态农业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各个要素。

 

2.3 中药生态农业实践

对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的发掘、整理、优化及示范推广应用是中药生态农业实践的核心任务。目前,中药材林下种植、林药间作、药粮间作、药粮套作、药果间作、药药间作、水旱轮作、拟境栽培、仿野生种植、野生抚育等各类生态种植模式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应用。由于分类依据、标准及尺度不同,各个生态种植模式在层次上可能存在包含、交叉或重叠。为此,康传志等基于系统层次和区域层次梳理总结了各类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在系统层次上[21],其在梳理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生物多样性模式和良种良法模式等5种基本模式[22]的基础上,列举了甘草、麻黄等90多种中药材的生态种植模式。在区域层面上[23],其依据《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中国中药区划》,结合生产实践对全国8大区域的140种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进行系统梳理,提出了各地中药材典型的生态种植模式,为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的筛选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常见的基于单个品种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常常用以下方式表示:品种或品种组合+种植方式地貌单元+品种或品种组合+种植方式品种或品种组合+产业结构等等,此处品种可能是中药,也可能是农作物。目前,已知以下中药材已开展了生态种植:三七、人参、西洋参、石斛、苍术、山银花、赤芍、甘草、连翘、酸枣、大黄、枸杞、黄精、淫羊藿、柴胡、菊花、黄连、半夏、白术、天麻、白芨、浙贝母、黄芩、金荞麦、党参、红花、黄芪、丹参、栝楼、金银花、天花粉、沙参、山药、艾叶、射干、金钱草、玄参、栀子、砂仁、广藿香、何首乌、地黄、川芎、羌活、附子、麦冬、当归、秦艽、重楼、罗汉果、猪苓、茯苓、三叶清、附子、泽泻、黄柏、鸡血藤、灵芝、厚朴、太子参、西红花、穿心莲、鱼腥草、独一味、欧李、荆芥、甘松、山豆根、紫苏、白芍、桔梗、牡丹、千里香、肉苁蓉、麻黄、苦参等[21,23]

 

其中,人参和重楼的仿野生种植、石斛和白及的拟境栽培、天麻的循环栽培等生态种植模式非常成功且有大量报道。张进强、周涛[24]等梳理了28套白及的生态种植模式,包括4种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10种白及-经济林协同发展模式,14种白及的间套作模式和1种经济林下白及-食用菌的生态轮作模式。张进强、周涛[25-26]等将天麻旧菌材用于生产菌种或栽培冬荪、竹荪、猪苓等食药用菌,实现了天麻旧菌材的循环利用,并总结了"-"配套种植、"-"轮作、"--"立体种植、"因材施种"的菌材分类种植等循环利用模式及配套技术。这些模式的推广,不仅提升了中药材质量和安全性,还有效缓解了中药材与粮争地的紧张局面。

 

科学合理的配套技术对于提高中药生态农业综合效益、提升中药材品质、推动中药生态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野生抚育技术、精细农业耕作技术、定向培育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菌根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等都已有不少研究报道[21, 27-29],相关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3.中药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

3.1 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有待完善

当前,快速发展的中药生态农业也存在一些问题[30]。目前已有上百种生态种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但中药生态农业多为不同农业生产操作间的横向耦合。如通过间作套作等增加物种多样性的方式来减轻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而提高产量和质量较多见,但对于中药材生产加工废弃物等产业的纵向耦合模式的重视和总结仍待加强。对于各种模式的描述通常局限在模式的结构搭配与组装,而对于模式的适用区域、模式结构组分之间的比例参数及阈值,以及该种模式相关的关键配套技术关注不够,导致模式在复制过程中可操作性不足,推广效果较差。

 

3.2 多位一体的产业耦合有待加强

生态农业不仅要追求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及综合利用,还应高度关注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未来的中药生态农业必将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中药生产(可能含其他农业生产)-生态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健康生活(旅游科普美学等)的复合功能转变。在中药材绿色生产的同时,大力提倡清洁生产,控制投入品使用及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及其他生态服务业的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全链条的生态产业,保证生态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3.3 中药生态农业的品质保障体系及优质优价模式有待形成

作为农业活动,中药生态种植注重生产过程,关注模式及技术优化是首要任务。但作为产业而言,如何使生态农业所产出的中药材得到市场的认可,从而实现优质优价,这需要通过第三方信誉体系建立的全程可追溯系统来实现,从而形成以优质产品为导向,以生态经济效益为驱动的中药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目前,国内生态种植中药材与常规化学农业种植的中药材尚未形成差异化的销售模式或信誉体系。探索开展有信誉的第三方认证或建立参与式保障体系(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s,英文缩写PGS)(截至2017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66个国家建立了PGS,全球至少有31万多名农民参与了PGS)是中药生态农业面临的紧迫任务[30]

 

3.4 对中药生态农业示范推广的认识有待提高

不同地区相同或不同中药材品种,基于不同生产经验和区域特征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尤其是多数药用植物都是多年生草本和小木本,它们通常不是生态系统中的建群种,因此即便外观上看是同一种类的中药材,其生态种植的主角和模式可能也会相差甚远。因此,各类中药生态种植模式的示范推广,不仅对于优良的中药材生态种植和配套技术推广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这类生态种植模式本身就是一种生态景观和科技、文化的综合集成,具有极大的科技和人文价值。此类示范达到一定规模,自身就会形成旅游及品牌价值,从而产生长期的综合效益。因而,各地政府及大型综合经济体应加强中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的集成示范,形成别具特色的中药生态农业小镇。目前,由于公众对中药生态农业的科技价值、文化价值、产业价值尤其是品牌价值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国内尚未建成高层次的中药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4.中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4.1 加强全国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中药生态农业

2018年,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印发《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以品种为纲、产地为目,依据历代本草考证,参考道地药材相关专著和标准,对全国7大区域150余种道地药材进行了总体分布规划,为中药材生产布局指明了方向。但目前全国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已有300余种,加之《规划》的细化和落实也尚需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摸索,故当前各地中药材生产布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中药材生态种植则更是因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千差万别而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盲目性,亟需展开规划布局研究。郭兰萍等分析了2015年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药用植物和藻菌类中药材的生活型、生境及面临的环境胁迫,发现自然情况下只有0.94%的药用植物以大田栽培为主,42.53%的药用植物的自然生境为林缘或林下,另有43.78%药用植物的自然生境为路旁、山坡地、荒地或沙地。由此,郭兰萍指出道地药材"拟境栽培"在平衡中药材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保障中药材质量方面的优势明显,建议道地药材拟境栽培可作为中药材高产优质生产的基本模式[16]。而如何因地制宜的开展拟境栽培则有待系统研究分析。如林下种植是中药材生态种植最重要的模式之一,但并非所有的森林都适合开展生态种植,综合森林保护及经济效益,多数情况下可能只有少数次生林的边缘区域才适合种植中药材。而究竟各地哪类林地适合种植哪类中药材,适合中药材种植的林地深度是多少,面积有多大,这类数据严重缺乏。与此同时,作为林药生态种植的另外一种模式,如何遵循药用植物的发育规律及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山地、荒坡地开展中药材野生抚育及拟境栽培尚未引起重视,而此类生态种植的规模及配套技术更是缺少。因此,在生态农业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中药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明确全国中药生态农业总体布局,制定各地主要的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是全面推进中药生态农业的重要工作。

 

4.2 继承与创新并重,加强中药生态农业理论与实用技术的研究

国内外生态农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是中药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的源泉。与此同时,中药材独特的生物学、药学及商品学特性也要求建立和完善其独特的生态农业理论及配套技术。未来中药生态农业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影响中药材生态种植的核心技术。如各类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相关参数的细化和优化;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开发及应用;生物肥料及生物农药的开发及施用;各类投入品的研究及管控;菌根真菌及土壤核心微生物研究及应用;中药生态农业生产中的土壤管理等。影响中药农业长期发展及前景的科学问题。如中药生态种植对中药材品质及安全的影响及机理;中药生态农业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养分及矿质元素的影响及机理;中药生态种植模式的实用性及经济效应评估;中药生态农业中药用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等[31]中药材生态农业示范推广相关技术。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文化传统等种种差异,必然导致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的差异。每种生态农业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空间限制性和时间限制性,只有明确中药材生态种植最适宜的规模或尺度,了解各种模式在不同区域的时空弹性,明确其变化依据及规律,才能有效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3, 30]

 

4.3 加强产业耦合,实现中药生态农业从生产型向多位一体的复合型模式转变

生态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是相对狭隘,重产量轻质量,只抓住了农业却忽略了生态。首先,中药生态农业的核心理念是追求天地人药合一拟境栽培,注重原生境保护,具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化学成分、净化空气的生态服务功能。因此,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从以追求产量转向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其次,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中药生态农业发展应突破部门之间的局限,改变自给性的生产模式,加强与工业产业的有机耦合,向多产业开放性的中药生态农业转变,从初加工到深加工,通过提供多种物质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资源共享。最后,不同地域的中药材,尤其是道地药材,大多分布在偏远农村地区,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地理和人文背景,它们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性于一体,被赋予了区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在这一方面,各地区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缺少对当地人文历史的重视。而我国的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千百年来传统农业精华传承的基础上的,大力发展中药生态农业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还要从简单的农业生产向文化传承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转变。总之,中药生态农业既是中药农业发展的一种国家战略,也是一种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中药生态农业应强调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通过多产业多目标综合决策,实现从生产型向生产、生态和文化等复合功能的转变[3, 32]

 

4.4 强化标准及品牌,构建中药材生态产品品质保障体系

近年来中药生态农业虽然在全国各地得到快速发展,但还是存在着生产规模小、分散化程度高,种植模式与技术不匹配,生产方式和技术不能适应市场多样化的要求等问题[33]。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从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生产向生态农业的产业化与标准化发展。中药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虽然有所发展,但还是处于初级水平。今后,中药生态农业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本地中药资源优势,实行区域化布局,大力扶持当地中药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户+基地的生产模式,带动本区域中药材种植实体,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但由于中药生态农业的特殊性,要求生态农业应适度控制规模,避免生产模式过于复杂,要具备可操作性和推广性。与此同时,中药生态种植基地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中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2017年已有87个国家制订了生态有机标准,有至少33个国家已经采用了生态有机农业国家标准,另有18个国家正在起草法案[34]。因此,要大力推进中药生态农业的标准化,制定符合不同区域中药材生长特点和生产模式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规范[3, 11-12]

 

强化品牌是中药生态农业产品高质量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品牌是中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中药生态农业具备了自然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和生态特色等,在发展中药生态农业产品品牌、区域品牌和集群品牌方面优势明显。强化品牌不仅有利于优化中药生态农业产业链,提高中药生态农业整体效益,还能强化当地中药生态产业的影响力。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力推动中药生态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严格把控产地环境质量和中药材质量,发挥品牌效应,是实现生态农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35]

 

4.5 加大宣传教育,促进中药生态农业示范推广

中药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在全国范围内示范推广离不开全民的参与。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及一系列中央政策文件的发布,发展中药生态农业已然成为了中药农业的国家战略。但这种影响力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表现为公众对中药生态农业的认识程度不够,缺少对中药生态农业相关知识的宣传、培训、示范与推广[30]。对于上述问题,首先应加大宣传教育,在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要让全国中药农业管理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看到发展中药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成果;其次应开展示范推广,在中药材适生区示范成熟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让农民真正看到中药生态农业的优势;最后应健全优惠政策,建议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加强中药生态农业投资优惠政策、中药生态产品的市场保护政策、中药生态产品的认证与市场准入制度[30]、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与技术推广鼓励政策、中药生态农业的生态补偿与激励政策等方面的建设[30, 32, 34-36]

 

---转自《采药翁》公众号

 

  • 重点链接
  • 主办单位:陕西省商洛市林业局 地址:陕西省商洛市北新街东段  邮编:726000

    电话:0914-2312263  Email:mingepc@163.com

    网站地图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陕ICP备19009703号-1 标识码:6110000024

    陕公网安备 611002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