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保护

科学治沙的探路人

——记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原书记王有德

发布日期:2018-12-27 17:24:56

11800

 “我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我会继续努力,生命不息,治沙不止。”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王有德,捧回了宁夏唯一一个改革先锋奖章。

  现年65岁的王有德,已为防沙治沙事业奋斗了40多年。40年来,他带领职工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有效阻止毛乌素沙漠南移和西扩,探索形成“宽林带、多网络、多树种、高密度、乔灌混交”的防沙治沙模式,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目标,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治沙英雄”“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40年,60万亩

  “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件是让沙漠变绿洲,另一件就是让职工变富。”两件事,串起了王有德的一生。

  王有德的老家在灵武市马家滩,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缘。幼年的王有德眼睁睁看着风沙一次又一次灌满窑洞,黄沙一次又一次爬上窗台,最后逼着全村人搬离故土。从那时候起,制服沙魔的念头就深深种在了王有德心里。

  1976年,王有德进入林业系统工作。1985年,王有德担任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白芨滩防沙治沙林场场长。彼时的白芨滩林场,风沙肆虐,沙逼人退,王有德开始和沙漠较劲。

  夏天,他带领职工顶着50多摄氏度的高温推沙平田,挖坑种树,晚上就住在沙窝上搭建的帐篷里。冬天,为了抢抓树苗灌冬水的时机,全场职工日夜吃住在水渠边。多年来,他们没有休息日,每天十几个小时,夜以继日地干。每次回到家里,王有德的头上、身上、衣服里、鞋子里全是沙子。妻子说:“你把林场绿化了,却把我家沙化了。”

  凭着这股“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干劲,王有德带领林场职工将治沙造林速度由过去的每年3000亩提高到每年2万-3万亩,累计治沙造林60多万亩,是前40年的总和,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

  2003年,王有德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提出对沙源地林区、天然草原实施禁牧的建议,当年就在宁夏全境得以实施,植被在几年内得到迅速恢复,在全国引发广泛影响。2005年,他提出在禁牧的同时,解决沙区群众生活能源和圈养牲畜问题的建议,为破解生态建设与人民生活改善之间的矛盾探寻办法。2007年,他提出把宁夏建成国家防沙治沙示范区,获得国家项目和资金的支持。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宁夏建设全国唯一的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40年,百万元户

  在白芨滩林区的办公楼里,一面墙上“晒”着职工各项收入汇总表。早在2009年,名列第一的李桂琴合计收入就超过了百万元,其中治沙收入27.9万元。

  林场的百万元户越来越多,放在开始治沙时,想都不敢想。

  王有德还记得他刚刚调任林场副场长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职工吴全礼的家。当时,吴全礼一家正在吃饭,王有德端起碗一看,白汤白水,不见一滴油花,他差点掉下眼泪。那一刻,王有德下定了和治沙一样的决心:让职工富起来。

  当时,很多职工住在深山,孩子无法上学,有病无法就医,家里没水没电。王有德就将自家、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等10多户的房子抵押贷款建房,将深山里的10多户职工搬住县城。

  针对林场经营单一、人心涣散、发展陷入困境的局面,王有德精简管理人员,压缩管理开支,制定了一套造林效果与工资挂钩的核算办法,动员、引导、扶持职工利用林闲季节种草养畜,发展柳编、运输等第三产业。他推行家庭、联组或个人划片招标承包,号召全体职工平均一人一年扎设1万个草方格、栽植1万株树苗、治沙面积100亩、从治沙中实现收入1万元。家庭目标和集体目标衔接,职工把沙漠当成了自己的口粮田,治沙造林积极性不断提高。

  “我们的职工收入连续5年保持了12%以上的递增速度,2011年职工年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王有德很自豪。(下转B3版)

  (上接A1版)

  在实践中,王有德带领职工探索建立了“五位一体”防沙治沙综合发展模式,即在沙漠外围营造大面积以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围绕干渠、公路等建设大型骨干林带,在两道生态防线的保护下培育经果林和苗圃,在田间空地形成种草和养畜两项循环产业。“五位一体”模式实现了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创造了实现沙区经济循环发展的成功范例,被国务院确定为加快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推广模式。

  (小标)60岁,不愿割舍

  11月27日,银川市区空气中度污染,毗邻银川河东机场的马鞍山荒滩生态治理区空气却格外清新。站在治理区的最高点放眼望去,四周大多已被高矮相间的植被覆盖,傲然挺立的公益林、已经挂果的经果林、长势良好的苗圃……这片万亩荒滩上的新绿,是王有德退休后二次创业的初期成果。

  已经65岁的王有德身形矫健,带着记者在生态治理区坡上坡下行走翻越,近3个小时行程越走越精神。看到路边有哪棵树有侧枝毛枝,他就会拿出随身携带的剪刀修剪,“我这把剪刀不离身,随时修剪处理,就为让这些树长得更旺盛,更秀美。”

  2014年,王有德退休了,但他割舍不了已经从事40年的防沙治沙事业。他将银川河东机场以东的万亩荒滩作为新的“战场”,以高于常规治沙造林成本几倍的投入,生态治理、环境修复6000余亩,建设生态防护林3000余亩,在银川市东大门构筑起一道千余亩的绿色屏障。

  昔日的荒滩不再有沙尘扬起,走在林间小路上,不时能看到几只雉鸡穿过,生态湖里迎来了9只丹顶鹤,还有职工看到过母獾带着两个幼崽。从一处处山坡向下看,多辆挖掘机、推土机有序地忙碌着,为明年开春种树提早做准备。

  也是2014年,台湾企业家陆晋德了解到王有德的治沙事迹,被深深震撼。他投资200万元,与王有德筹集的200万元一起,发起创建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成功探索出利用社会资金在防沙治沙中发展沙产业,锻造自我造血机能,反哺生态建设的荒漠化防治模式。

  生命不息,防沙不止。这是王有德给自己定下的人生信条。“我想退下来以后继续发挥作用,多栽一棵树,多治理一片土地,当地老百姓能找到幸福之术,就是我的价值。”

  40年间,曾经不懂技术、不懂造林、不懂气候、不懂土壤的年轻人已成为科学治沙的探路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树能栽活我都清楚,用嘴尝一下土、尝一下水,就知道它的含盐量、PH值。凭着这个本领,我觉得我还能做很多。”王有德说。

  改革先锋榜

  • 重点链接
  • 主办单位:陕西省商洛市林业局 地址:陕西省商洛市北新街东段  邮编:726000

    电话:0914-2312263  Email:mingepc@163.com

    网站地图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陕ICP备19009703号-1 标识码:6110000024

    陕公网安备 61100202000102号